关于创新土地托管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林青松

  推进土地规模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六大任务,强调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机械化提档升级、节本增效。我市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加快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方面还存在艰巨任务。经过调研和认真分析,主要存在全市土地规模化进展较慢,2016年全市流转土地比例仅占28.5%,土地经营分散、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先进农机及农业科技应用推广难,单位耕地投入产出比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偏高,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问题严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信息数据不对称,生产端与消费需求错位;缺少引领性强的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经营主体和农民持续盈利、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抑制了农业领域市场、要素、主体的动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倒逼机制,应当从根源性问题入手,从供给侧入手,从体制机制上发力,按照“补重点、补关键、补短板”的原则解决问题。从源头上看,土地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之所以遭遇瓶颈,关键是缺少组织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经营主体,缺少具有引领性、兼容性的可复制模式。从种地大户到家庭农场到农民合作社,都只是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的部分环节或部分问题,这些发展模式缺少科技、服务、人才优势的现代农业企业牵头,社会化服务链条不健全,存在与农民争利、创新发展能力差、缺少复制推广价值等弱点,不能引领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土地托管”模式是现阶段最能迅速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模式,是针对大田作物,横向发展,打造可复制模块,推进规模化发展的有效经营方式。

  开展土地托管的核心价值,主要是在不剥夺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以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和农业机械化全程服务为切入点为农民“打工”,进而掌握土地资源,在土地连片经营,“农民不干活、收入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托管主体联合经营、入股合资等方式,进行公司化运营,延伸整合生产资料、农机、粮食、金融等产业链资源,让产业链所有的参与者均获得更高的收益。土地托管避免了直接流转租地的资金压力和风险,利益与农民共享,土地托管者只是生产组织者、资源整合者、模式推广者、价值传递者,靠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服务赚取微利,为农业现代化共同努力。土地托管资金压力小、产业链长、可复制且兼容其他规模化方式,是解决土地规模化,也是解决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与供给侧改革思路也是一致的。为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是加大土地托管模式的调研考察和宣传力度。德惠市是合作社实践较早的地区,也是提出和大力推广“土地托管”农业新模式的地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土地托管作为重要途径,列入发展规模经营模式之中,给出了导向。建议邀请农业权威专家和优秀涉农企业,对土地托管基地进行考察和调研,总结这种经营方式和经验,同时采取召开会议、专家讲座、组织现场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重点让农户了解和看到土地托管的实际作用和经济生态效益。

  二是强化政府推进和政策支撑。建议农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重点突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特别是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向土地托管基地倾斜,加快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在土地托管区域的推广。积极培育有门路、带动能力强的土地托管企业,对发展好的土地托管者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同时,规范土地流转,明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林权等,做好确权颁证工作,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托管或代耕代种。

  三是调整农机补贴投向。从托管经营主体的工作来看,先进大型农机具是牵动土地托管的关键,而多数托管企业受资金限制,往往在购置农机上遇到瓶颈。建议政府部门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本,积极为经营户和经营组织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农机补贴资金重点应向土地托管经营主体倾斜,促进农机装备结构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农机主体,开展托管式、套餐式及订单作业服务,重点提高玉米机收水平和作业效率。

  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尽快建立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对土地托管主体开展农业政策性保费补贴等惠农支持,鼓励落实农业保险、粮食安全险,提高抵御风险能力。规范土地规模经营行为,建立完善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制,加强企业租赁托管土地监管,落实备案、审查、风险保障金等制度,严格黑土地保护,推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生物防虫、秸秆还田等技术,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托管企业带动农户建设托管基地及为农户贷款担保等,对主营业务脱离农业甚至欺农害农的企业,要取消龙头企业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格。

  (执笔人:林青松  市政协委员、美来众联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德惠公司、德惠市北方种业公司总经理)

版权所有:政协长春市委员会办公厅 欢迎委员来信:ccszx_bgt@changchun.gov.cn
技术支持:长春市信息中心 吉ICP备11002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