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更好发挥高校海归人才对创新发展支撑作用的建议
 

任 波    刘振泽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归国留学人员在高校集中,他们学贯中西,有着怀家念国的天然情怀,并有着得天独厚的海外资源,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战略的“窗口”。他们具备卓越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交汇发展中,因其跨国度、跨文化、跨学科的经历和背景,对中国当代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起着领跑者和排头兵的角色和作用。

  一、长春市留学回国人员现状

  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到70%。“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 “归国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市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发展势头正劲,截至2017年8月,长春市欧美同学会、长春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在册登记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共计5327人,其中高校占比超过90%,主要集中在吉林大学3300余人,东北师范大学538人,长春理工大学238人等、吉林农业大学129人等。

  东北师范大学的海归人员中,1人获得院士称号,2人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成为长江学者,14人成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等。

  吉林大学海归人员更是硕果频出,41名院士(其中双聘31人)39人有海外留学经历,1213名博士生导师中800余人有海外留学经历,52名长江学者中47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1人,归国留学人员携成果入园创办企业的有30余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比如2009年放弃海外高薪,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吉林大学的已故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就是海归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七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是新时代留学报国的楷模。

  高校是海归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在助力长春创新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春市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问题也同样存在。

  1.对海外归国留学人员的情况和诉求缺乏全方位了解,尚未建立起高效、快速、畅通、开放、适时的信息渠道。

  2.软环境建设仍待改善。许多海归人员反应,科研或生活启动资金申请比较困难,流程繁琐,学科之间严重不均衡,部分留学人员感到所在单位的“小环境”不够理想。还有一些单位缺乏对留学人员的特殊性考虑,设备不能按时到位、实验无法完成,严重影响了海外高层人才作用的发挥。

  3.评价标准较为混乱。大多数单位采用简单的一刀切政策,尤其某些科研院所,以论文的产出量作为人才衡量的唯一标准,极大的束缚了相关人员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

  4.专家身份形同虚设。某些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时,竟然从未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某些科研机构,相关专家还不是委员会的成员,专家缺乏行政话语权是目前很多部门的常态。

  5.出现身份尴尬。很多专家抱着一腔热血回到国内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实际上只是“临时工”,没有相关的医疗和生活保障,有的高层次海归专家甚至还遇到无法办理信用卡的身份尴尬,有的专家家属医保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

  6.缺乏政治诉求渠道。一些单位官本位色彩依然较浓厚,专家成了跑腿的。例如,在一次中央的专家座谈会上,南方的一些专家,直接由政府相关人才办的同志陪同参会,这不仅极大的便捷了专家的出行,拉近了相关专家与地方政府的情感,反观北方的部分城市,鲜有领导放下段向专家虚心请教,相关专家缺少传达声音的渠道,也没有用好专家的广泛人脉资源。

  三、几点建议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提出长春市在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政策改进的相关建议,供各个部门参考。

  1.完善海归人员网上信息管理库。

  采用手机app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原有数据库升级等多种手段对我市留学高端人才进行重新的摸底排查与信息完善。

  2.建立价值标准体系。

  应积极探索出台对于海归人员评价贡献的不同标准,打破唯论文论英雄的模式,诸如,引进专家数量,培养学生数量,授课课时,学生评价,企业合作等指标,要允许一部分海归人员在一段时间内“默默无闻”,足够的沉淀与宽松的考核更能发挥他们的潜力。

  3.积极打造海归专家诉求平台。

  建议提高与海外专家相关管理部门行政级别,加强对海归专家的个性化服务,采取双轨管理,一线由专家所在直属单位负责,一线由全新机构负责,要打通手机移动网络互动诉求平台,充分发挥留学生联谊会等机构的作用,建立海归人员对管理部门服务满意度的评分系统,并将其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指标。

  要重视归国留学人才的政治需求,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关注他们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数量比例,重视他们的参政愿望。通过参政议政的平台,让归国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心尽力地为长春经济发展、人才战略建言献策。

  4.关注青年人才群体。

  子女教育是年轻海归留学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长春市印发了。长春市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子女就学管理办法。的通知说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推诿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应在尽可能解决其子女择校的问题基础上,对其子女开展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联谊交流活动,从他们子女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入手,打好亲情牌。

  5.多项举措解决海归专家的身份尴尬问题。

  (1)长春市范围内银行设立试点解决海外专家的办卡难问题。

  (2)由相关部门对海外专家身份进行认定,直接在专家的证件上加盖标记,便于相关设备进行识别,解决长春高铁自动出票设备不支持护照取票,航班不支持护照自动换登记牌等专家出行中的问题。

  (3)让持有绿卡的专家前往签发绿卡的国家与持外籍护照的同等对待,简化相关机构对专家出国、出席学术会议和开展科研交流的审批流程,取消一些不接地气的内部规定。

  6.进一步优化相关软环境建设。

  海归人员,尤其是高级海归人员,他们最看重的是,为他们搭建一个有用武之地的平台,要把他们从消耗精力的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建议在维持现有报账制度的前提下,把海外专家的绿色通道发挥到极致,采取多种模式进行改革,高层海外人员只需要把需求和花销的大概方向把握好,其他的流程全部由后续的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帮助管理。

  7.要注重发掘高校海归人才的智慧成果。

  目前的海归团队,属于“单兵作业”的居多,尚没有形成抱团效应,要通过相关组织进行协调与引导,鼓励海归人员进行交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对高层海归人才,尤其是海归千人专家,要想办法去深入了解在他们项目研发过程中还遇到的困难和潜在机遇,而不是把钱款一拨了事。要关注他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迸发出的灵感,和千人专家之间可能产生的项目合作,要关注千人专家项目所带来的收益,也不能忽视了他们项目之外可能产生的价值。建议定期组织青年学者与千人专家进行座谈汇报交流,要把千人专家,海归学者,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意思想汇集起来,定期举行专家项目路演,进行资金对接,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在长春本地实现产业转化。

  8.要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凝聚海归人员的心。

  把海归人员的抒发爱国情怀诗歌、美术、摄影作品和先进事迹汇集成册,出版专集;组织地方相关媒体开辟专栏节目和版面,对海归人员进行访谈;组织海归人员子女亲子竞赛、为海归人员的配偶组织相应的生活趣味交流活动,让他们更加坚定的支持海归人才在长春的工作。

  高校是长春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长春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把高校海外留学人员单单看成是高知人才,他们有着庞大的国际资源,要充分挖掘高校海归群体的潜力,把他们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主动与海归人才密切联系,为海归人才参与长春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渠道。使高校海归人才成为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支新力量。

  作  者:

    任 波 市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工会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

  刘振泽 市政协特聘专家,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吉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

版权所有:政协长春市委员会办公厅 欢迎委员来信:ccszx_bgt@changchun.gov.cn
技术支持:长春市信息中心 吉ICP备11002218号